我国每年的精神病患者数以百万计,可见患上精神病的患者何其多,因此要做好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,预防是治疗疾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,你想你没有这种疾病,还谈什么治疗呢?下面就来具体的了解关于精神病的预防。
1.心因性精神病预防
临床实践证明,某些精神病的发病过程中,机体的反应不仅与诱发因素的强度、持续时间和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,同时也与病人的病前性格特征密切相关,性格类型虽然具有天赋的特性,但仍然存在着高度的可塑性。
因此,一个人的个性锻炼,包括对强型即不可抑制型的人经常不断地训练其内在抑制过程,培养其忍耐、克制和有涵养的能力,可以消除过多的兴奋性,促进其兴奋和抑制的均衡;而对于弱型的人,经过培养和锻炼,也能消除过多的被动和防御反应,变得渐为坚强。同样,通过个性锻炼,还可以增进神经过程的灵活性,预防因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所导致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。
此外,还要注意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,如过度疲劳,长期失眠或躯体耗歇时,易于促发某些心因性精神病的发生,因此,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,劳逸结合,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,对防止心因性疾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。
2.性格障碍的预防
个体性格形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,其中后天环境中的不良因素,在儿童性格障碍与行为障碍的发展形成中,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。最常见的不良因素是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、不正确的教育方法、不和谐的家庭生活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。为此,要防止个性反常发展和其他精神异常的发生,就必须重视儿童和少年的身心健康,主要措施有:
(1)要及早发现和及时纠正一些精神障碍。发生在儿童时期的神经机能失调,通常是从个别症状开始的,如口吃、遗尿、抽动、神经性呕吐和睡眠障碍等。儿童时期的行为障碍,往往表现为孤僻、迟钝、冲动行为或多动等。这些情况,如能早期发现及时确诊,处理得当,有相当多的病例是可以治愈的。
(2)重视精神健康必须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开始,由于儿童早期的个性发展总是决定着其后来的个性特征,因此个体的精神卫生,首先应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做起,儿童时期也是为身心健康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。
(3)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首先要注意家庭教育问题。家庭是儿童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,儿童富于模仿性,易于受周围人言行举止的影响,为此,家庭应与学校配合,要对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,培养他们爱劳动,爱集体的品德与作风,养成诚实、坦白、坚强、勇敢的心情和开朗豁达的性格。
经常性饮酒会造成精神障碍 郑板桥说:“酒能乱性,佛家戒之,酒能养生,仙家… 【详细】
合作伙伴